对于形态创造而言,任何具象都包涵抽象因素。反之,任何抽象也都包涵具体的形象。因此讲,抽象与具象从本质上没有区别。对于艺术家与设计师来说,审美的段位是至关重要的。用视觉去思维、分析、创造、表现,应该说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少说多做,一图胜千言。此展的作品是每一位教师的慧眼与思想体现,寄期望对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有所帮助。艺术是一种实践创造活动,艺术家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有一双慧眼的同时又有一双巧手,而不只单单具备一张巧嘴。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在常人熟视无睹的形态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设计学形式研究中不难看出抽象的构成要素至关重要。只有掌握基本的空间句法,灵活运用形式逻辑,才能有效创造高于生活的第二自然——“艺术”。

—— 董雅

抽象元素无所不在,闪烁的水纹、晃动的倒影、变异的投影、明暗的灯光、斑驳的老墙、雨水的痕迹、钢筋的线条、建筑的结构等等,所有能够隐去原来物象面貌的局部和细节,都可以构成抽象图形。由光与影、明与暗、点和线、块面和构成、色彩和肌理所组成的画面,展现给人们不一样视角之美。环境设计系为营造师生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影艺交流,于2016年11月3日至17日,在必威二楼展厅举办《“绘·眼”——环境设计系教师摄影展》活动。首届摄影展活动,以“绘·眼”为主题,扩展艺术视野,发掘身边抽象之美。

参加摄影展的教师有董雅、邱景亮、陈学文、王小荣、王强、叶武、郝卫国、陈高明、王晶、吴静子、赵伟、张小弸。参展作品虽然大多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偶然所得,并没有对设备、技术的刻意追求,但是对“抽象”一词都有独特的见解。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向师生展示了抽象艺术的魅力。

董 雅

视觉方式决定取决不同的兴趣,呈现不同审美品位,酸,甜,苦辣各有所爱,任凭你口味。艺术家可以有所偏爱,但不应有偏见。

《自然的记忆》——董雅

《蚀》——董雅

邱景亮

视角决定影像,面对同样的客观景象可以产生丰富的影像照片,这是由于视角不同。如果将客观景象当做“主题”视角为表达“方式”,无疑方式比主题重要,这也反映了艺术的一般规律。

《光》——邱景亮

《浮影》——邱景亮

陈学文

有人说抽象是同化,是消解个性的方式,而我认为抽象艺术是提炼,是更有体温的艺术。

《汉字构图----捺》——陈学文

《汉字构图----横》——陈学文

王小荣

变化一下视角,你会发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跨界,还有什么不可以尝试吗?!

《蔓延》——王小荣

《流逝》——王小荣

王 强

摄影瞬间为我们定格了永恒的记忆,但最令人感动与思考的是图像中的抽象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华促使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去感悟形式的灵动与和谐。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弱化或排除消极的线形,以表现贯穿整体造型中的力感和气韵之美。

《面的对比》——王强

《色彩构成》——王强

叶 武

喜欢摄影调节生活情趣,其《春意先知》、《彩折萦梦》、《落霞齐飞》和《曲跃影辉》作品中,呈图、色彩、质感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摄影气息,体现着生活的雅致与意境。

《曲悦影辉》——叶武

《彩折萦梦》——叶武

郝卫国

学一附近的老斋已不再住进学生,山墙下的板报也不再更替。具象的画面,在时光与风雨的作用下日益斑驳而模糊起来,犹如那一代代学子的青葱岁月,幻化为永恒的抽象……

《黑板报系列1》——郝卫国

《黑板报系列2》——郝卫国

陈高明

从写实走向抽象是艺术裂变的基本趋势。并且,在这一裂变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艺术的两大嬗变:其一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从表现自然转向表现自我,从再现客观到展现主观。从而实现了艺术从悦人到悦己的转变。其二是,艺术走下了历史的神坛,从阳春白雪步入下里巴人,从而实现了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转变。

《包容》——陈高明

《偎依》——陈高明

王 晶

我的感言就是:没有比W.S. Landor说的“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更适合做我的感言了。

《我始终在这里》——王晶

《我想要得到天上的水,但不是你的泪》——王晶

吴静子

花间一滴露,独沾蔷薇雨;水光潋滟屏风影,似看风云多变化; 春去犹未发,姑且伴云霞;雨后萱草黄,一赏人忘忧;谁使青鸟入画图,化作春蕊犹欲飞。

《花露》,《羽丝》——吴静子

《忘忧》,《斑驳》——吴静子

赵 伟

艺术是一个动词,学习艺术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手机摄影不仅可以提升审美的敏锐性,更是视觉思考的记录方式。

《风起水舞系列》——赵伟

《风起水舞系列》——赵伟

张小弸

秋天凋落的树叶,地面斑驳的光影,墙壁上脱落的色彩,只要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

《冰封》——张小弸

《星空的精灵》——张小弸

策展人:董 雅、郝卫国

展示设计:刘星烁、董小雨

布展工作:武梦媛、吕 竹、胡育瑕、姜博阳、袁瑞伯、赵禹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