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非城非乡:当代聚落的再定义”2017两岸三地城乡更新与再造研讨会于台北实践大学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必威城乡规划系、愿景都市计画(天津)联合主办。

来自元智大学、实践大学、天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原大学、成功大学、台湾艺术大学、交通大学、东海大学、铭传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愿景都市计画(天津)、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水牛建筑师事务所、十禾环境设计、群青设计与建筑制造所、郭旭原建筑师事务所、吕钦文建筑师事务所、润泽规划设计、Renato Lab、春池玻璃实业等专业机构的210余名多领域专家、学者、设计师等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现场

在实践大学萧有志系主任主持下,元智大学阮庆岳教授开场致辞,就研讨会主旨“非城非乡:当代聚落的再定义”,提出城乡聚落的兴建只是一时的状态,如何更新与再造才是永久的议题,而透过不断的更新与再造,持续寻找人类居住与聚落的新定义,藉此做出城市与建筑的调整与应变,更是这一切作为的最终目的。实践大学林盛丰客座教授亦在开场特约演讲中,分析了台湾城乡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南北失衡、城乡失衡”两大难题,提出台湾农村及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阮庆岳教授开场致辞

百年来现代城市的迅速崛起,固然成为专业者极大的挑战,然而同时间被空洞化的乡村,以及更广泛出现介于城乡之间、难于界定的“亦城亦乡”的新聚居状态,一起构成连锁的互生互灭关系,此次研讨会藉由两岸三地的实例及视角,从“城/乡之间的实践”、“城市的实践”、“乡村的实践”三个专题发表进行关注与探讨。

【专题发表一· 城/乡之间的实践】

专题发表一在天津大学左进副教授主持下拉开序幕。元智大学陈冠华副教授以内坜里的挫败为主题讨论社造与设计,为大量的一般性社区营造提供一种参考。中原大学陈宣诚助理教授以城市浮洲计划为主题,试图从城市生活中逐渐失能的身体感官与记忆出发,形成一种演出的建筑与档案,连结城市、生活与日常。田中央建筑师事务所的白宗弘、洪于翔以宜兰为对象,阐述了水系统如何整合城市、乡村与海岸线的环境,指出乡村与城市的分界没有那么明显与对立,在未来发展中更是互相依赖。香港大学王维仁教授围绕“都市合院主义:地景、叙事与一种城乡策略”进行主题发言,以合院建筑形态为主轴,论述提出了涵盖都市合院、地景合院以及叙事合院的合院主义。

陈冠华副教授分享“内坜里的社造与设计”

王维仁教授谈“都市合院主义”

【专题发表二·城市的实践】

专题发表二在元智大学阮庆岳教授的主持下展开。实践大学萧有志系主任通过对设计课题的反思,提出了“一百元的大直社区改造计画”,籍由引入“大量交织”的概念,将资源整合与资源转化的理念应用于设计课题。天津大学左进副教授通过天津传统街区微更新规划实践的分享,提出“从空间设计走向制度设计”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将制度经济学理论方法引入城市设计实践中,建构“策划、设计、运管一体化”的行动规划平台以提升传统街区活力。林崇杰老师以“跨域共创下的城市发展之路”为主题,鼓励年轻世代实现自我基本价值,营造可以体验、能够参与的创意氛围,提供协力网络连接的机会。吴声明建筑师对台北老旧的多层公寓改造及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微小建筑的介入不仅仅停留在“区域改善”,更要能催化“都市保育”。

萧有志系主任谈“大量交织”

左进副教授谈“从空间设计走向制度设计”

吴声明建筑师分享“老屋新生”

【专题发表三·乡村的实践】

短暂的茶歇后,专题发表三由实践大学萧有志系主任主持。谢英俊建筑师以“部落(社区)--乌托邦”为主题,呼吁大家重新关注文明的母体--部落,他认为民居房,尤其是整个村舍的兴建是部落村寨生产与生活的核心。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副教授通过分享“格子屋——从偏远山区学生活动室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室”,指出改变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规模、经济和视觉。陈永兴建筑师以土沟村为例,阐述了十多年的社造经验,探讨了台湾乡村发展的新面向。简志颖、杨绍凯两位青年建筑师,分享了自己与当地535位志工、黑孩子共同营建青林书屋的经验,提出面对社会发展结构,需要重新检视每个环节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谢英俊建筑师呼吁大家关注“部落”

朱竞翔副教授分享“格子屋”实践

陈永兴建筑师分享“社造”经验

【与谈·讨论】

专题发表之后的与谈讨论中,成功大学吴光庭教授认为,台湾当代建筑处于一种“临时(Temporary)”和“当代(Contemporary)”的中间状态,“永恒”逐渐被遗忘;当代的“城乡关系”不只是表面形貌上的不同,其背后隐藏的是“快”与“慢”的抗衡。实践大学林盛丰客座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证实了“都市精英与乡村在地共同创造乡村生活”的可能性,对土地的关怀,每个案例的切入角度都不同,是对未来发展多元道路的探索。台湾艺术大学殷宝宁副教授认为“非城非乡”是对当代聚落再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引人深思。她提出“解构现代化”是专业者介入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在解构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现代的营造技术,又不被它控制,不同专业者的“在场”非常重要。

与谈讨论现场

不同专业者的“在场”

不同专业者的“在场”

【结语·展望】

在五个多小时的专题发表与研讨中,来自两岸三地的规划、建筑、景观、策展、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城乡更新与再造的实践出发,对“当代聚落的再定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城乡聚落的兴建只是一时的状态,如何更新与再造才是永久的议题。面对生活,思考生活的感受、需求与改变,通过不同专业的共同“介入”与“在场”,实现“共创、分享、开放”的美好愿景。

(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