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学术对话四十二"城市‘日常更新’"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学术对话由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必威联合承办,对话邀请学界专家、业界大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多学科视角,从科研、设计、实施等不同更新环节,思辨和探讨城市更新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为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空间越来越需要在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日常化”更新。2021年9月27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必威联合承办的年会学术对话四十二:城市“日常更新”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对话邀请学界专家、业界大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多学科视角,从科研、设计、实施等不同更新环节,思辨和探讨城市更新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过去40年,“增量式”更新以快速重构城市空间环境的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的“文化之殤”、“社会之困”和“个性之乏”;而城市“日常”更新,是建立在“微”更新模式之上的常态化、渐进式、持续性的更新行动,以微介入的手段,长周期、长时序干预引导提升城市“硬”的物质环境,以及附着在物质环境之上“软”的“场所精神”和“城市生活”。

本次学术对话期待重新认知和塑造城市的空间价值,把城市物质性载体的更新与城市文化的延续和迭代,以及城市活力的提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讨论如何构建城市日常更新的理论方法和行动路径,创造融通空间更新与时间更新的新范式,链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更新动能,助力实现共同缔造愿景。

曾 鹏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

必威副院长、教授

会议开场,学术负责人曾鹏教授进行主持,致欢迎词并介绍参会嘉宾,同时对“城市日常更新”的本质进行解读,城市更新要关注时间维度,走向常态化、渐进式、持续性的更新方式,要从空间价值重组的角度看待城市更新,要深刻理解更新驱动的多维度空间价值的变化以及它的作用规律是什么。

与会嘉宾合影

引导性报告

张宇星:城市“日常”更新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员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

张宇星老师从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将日常生活现场分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概念空间和地方化的生活空间,认为日常更新的目的是要让概念空间重新回归到生活空间,并从四个问题出发进行展开。

为什么日常更新

城市作为时空连续体,可以从时空像素的高精度、历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下生活的烟火气以及兴盛衰败的时间周期来解构时间价值。日常更新需要把时间价值赋予到城市中去,这是一场持久战,从业者要做好持久营造和持久更新的准备。

做什么日常更新

日常更新面对的是生活,它包括物质空间、时间、居民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状态,我们要辨识,要去伪存真,要到大众生活的前线。日常更新有两个关键词,便利和便宜。这种便利和便宜背后隐藏的就是最基础性的价值,即安全和尊严。从日常的点滴出发,解决最迫切的难题,带来最现实的利益。

谁来做日常更新

日常更新是走向共同缔造,它天生关注小的时空、小的单元,它的主体是方方面面的,日常更新共同缔造的过程最核心的价值是再创造平等性。它的发起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真正长期性的生长还是需要自下而上的过程。我们经常说平等,就是体现在细枝末节上,体现在小的平等上。

日常更新怎么做

日常更新要寻找落地方法,每一个落地项目要非常实用,要让每一个人感觉到更新带来的好处,所以不同地点、不同项目做日常更新需要差异化的策略。同时在宏观上一个大的模型支撑,未来更新过程中不仅仅是面对存量,还要考虑增量,同时还要考虑互联网时代的流量。

嘉宾报告

边兰春:多元视角理解城市日常更新

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必威教授

今年的年会主题是空间治理,“城市更新”又是当下城市治理中非常热门和关键的话题,学术对话以城市“日常更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讨论,对于城市更新的有序推动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 以发展的视角理解城市“日常更新”的内涵

历久弥新的“城市更新”重新被提及,与我们城市化进程中所面对的增量与存量之间转型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相关。理解目前的存量空间不应只是面向可利用空间资源的简单开发,而是全面评估既有建成环境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型发展模式未来一定会面临可持续更新的需求,因此城市“日常更新”也是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可持续更新的探索过程。

2. 以全面的分析认识城市“日常更新”的内容

城市“日常更新”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运营管理行为,涉及到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传承、韧性支撑等各个领域,不仅要持续激活城市新生发展的核心地区,更要关注既有建成环境中亟需改善提升品质、建立可持续维护运行机制的大量普遍生活社区。

3. 以协同的机制推动城市“日常更新”的工作

城市“日常更新”所面对的是多元主体、多样需求、多种矛盾,只有逐步摸索建立协同的机制和多重路径才会形成城市“日常更新”中复杂矛盾问题的多层次梳理、多类型更新,这种协同机制要形成多主体平衡、多部门统筹、多学科参与的新型常态化的城市“日常更新”协同机制。

4. 以转型的思维开展城市“日常更新”的工作

城市“日常更新”需要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根据科学评估城市建成环境的基本特征,划定不同区域、针对不同的矛盾、制定不同的策略,面向可持续更新的共同目标。许多城市的城市更新条例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不仅要有规划、计划,还需要有精妙的策划,才能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程中,避免运动式的操作,体现更新目标的空间落位、时间有序、社会协同,实现更新成果的共识、共治、共享。

5.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推动城市“日常更新”工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已经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当成非常重要的任务,多个部委的工作都会不断结合在其中。从这样的视角理解城市“日常更新”,我们需要在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适应城市发展转型的需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好,把自上而下的统筹和自下而上的参与,通过城市治理形成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

朱 玲:城市更新中的生态修复机会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话题、工作,日常更新既是更新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更新类型。首先,从日常的理解出发,日常是一个短的时间维度在长时序更新过程中产生作用的过程,也是近距离、小尺度的生活空间,要更注重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

其次,从新一轮城市更新的特点来看,城市建设主体改变了,多元主体提高了多方面甚至老百姓的参与度;重新定义了系统性,由于新旧交驳,误区是容易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多元目标,同时完成双碳目标,健康城市目标,公平正义,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这期间城市绿地系统有多种更新机会,既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也能够使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修复破碎生态系统、建立顶级植物群落及多样生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韧性、改善人地关系,使人类足迹更加尊重自然地理逻辑、气候调节、疗愈景观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将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实现“打造生态基底的平台,融汇智慧城市的功能”。

在更新过程中,要从小尺度出发,结合系统性思维,让小的破碎度高的绿地斑块在日常更新中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升维成更好、更科学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在更新当中可以留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勉强去做,在时间维度中延续和实现系统的整体性。

石晓冬:全生命周期的常更常新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如果认为城市更新是行动而不是运动,就要坚持系统性的观念,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丰富和充满温度的综合体,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客观规律出发,克服做任务的观念,找准阶段特征,理解社会需求,从抓住关键节点突破到慢慢让城市更新成为一种日常,渗透到城市发展、运行、迭代全生命周期。因此,城市更新就现有的治理模式来说是一种转型、一项改革,从传统开发建设赚快钱土地金融方式逐渐向前端延伸到投资、向后端延伸到城市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方式。要通过深化规划建设管理改革创新破壁,改革完善相关的政策标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可持续的更新机制,从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提升人居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城市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理解日常性城市更新,要把握四个出发点

第一,从试点先行到空间统筹,推动街区为基本单元的统筹联动。

第二,要从注重结果到过程管理。

第三,从推动项目到城市治理。

第四,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体,建立微利可持续回报利益平衡机制,形成整体打包、项目统筹、综合平衡的市场模式。

叶 楠:面对日常更新,城市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日常更新意味着可持续的更新,那它必然具有小规模、低成本、短周期的特征。与政府或者国企主导的成片更新改造不同,日常更新虽难以创造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但对于未来将以绝大比例区域保留提升的城市而言,日常更新必然将成为城市更新的大概率事件。

通常来说,此类日常更新多由居民、个体业主或一些小的群体发起,则必会存在个体自发、散点状出现的状况,因此作为城市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但切不可大包大揽,需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扶持试点更新项目来带动日常更新行为,以直观效果激发公众或小业主主动实施力所能及的更新。

其次,政府应当确保实施日常更新的可能性,通过如12345热线平台、社区议事会等形式,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搭建平台。

第三,也是比较关键的,就是要定好规则,引导形成更多实用、无害、有趣、走心的日常更新,其中所谓无害也就是说不得侵害公共利益。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定期经验总结与推广,将日常更新实践过程中的成熟经验逐步纳入管理规则之中。

罗宇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更新实践

LUO Studio主持建筑师

信息科技的快速迭代,不断催进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变革必然需要城市空间与之协同改变,这些快速的需求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很多城市建筑沦为临时或者短暂使用需求,它们随着社会中人的需求,不断消亡、转化、更替。

在城市粗放式发展的后期,如何更精微的进行弱功能空间(或者说全适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理念不论是面对存量、增量空间都有很意义,在国内城市空间普遍不开放的状态下,秉持自由、包容、可变、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进行空间改(营)造,用可变性和通用性去应对快速更迭的空间需求,是建筑师在城市空间设计策略中的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策略。

另一方面,从更微小的城市产“物”出发,关注老旧社区的局部更新、老旧材料的再利用、根据物材进行装配式再造,并重新运用到社区空间中,也是在城市空间更新中,有意思的可持续建造手段。

张 娜:日常的“日常更新”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市更新分院院长

对于更新,我们看得见的是行动,没有注意的是日常。一个规划在获得生命之后,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修修补补、世世代代、分不清期限的过程,是我们期待未来更长远的更新,它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发生的更新。因为城市是生长和日常的,我们需要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需要全生命周期管控和智慧平台。

城市每天都在进行自我更新、新陈代谢,所以很多城市都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让公众参与融入大我,实现人民与城市共赢,让日常更新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共识中去实现。在社区规划师工作中,通过空间更新和观念更新来做好社会治理下沉推动者。通过空间更新协调上面的千条线,孵化机制,形成长效治理和持续运营的良好环境。在观念更新过程中更多是希望通过社区规划师组织更多参与性活动来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通过沙坡尾的规划和运营,我们发现简单的“不拆”两个字和一些很朴实的制度设计,才让这个区域规划真正形成营造气候,促进发自内心源自本土的日常更新。

冷 红:日常更新承载日常生活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以老旧小区和老旧街区为代表的城市更新承载的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同于宏大叙事逻辑下的大规模城市更新,这些城市更新更多地应考虑面向日常生活,小规模、常态化、渐进式和持续性地开展,重点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导向,重视民生保障、福祉改善和公共利益,将目光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便利性、舒适性、幸福感。

二是加强针对“人”的研究。城市日常生活是由各类人群的生活共同构成,充分考虑和研究人群的环境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重视适老化、儿童友好、全龄友好和代际互动等。

三是重视发挥更新的引导作用。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激活消极和闲置的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健康导向的生活方式。

四是形成可持续更新模式。政府发挥保民生底线和补功能短板的作用,同时重视吸引企业参与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还应激发居民的关注和兴趣,共同参与更新,珍惜更新成果,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目标。

李 平:党建引领 场景赋能 专业运维 探索中优片区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成都市成华区推进下涧槽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社区更新是日常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存在几个主要矛盾问题:

在“人”的需求方面,面临美好生活需要与服务供给滞后的现实矛盾。

在“城”的发展方面,面临老旧企业生活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历史欠账。

在“境”的营造方面,面临厂区文化浓厚与创新传承活化不够的内在欠缺是在“业”的保障方面,面临非专业低技能与现代就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在这种矛盾背景下,下涧槽社区更新的实践中有如下几方面策略想和大家分享: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为发展治理筑基,建强组织堡垒,变各自为阵为共建共治。

二是坚持以“场景营造”为发展治理赋能,提升社区品质,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三是坚持以“专业运维”为发展治理续航,增强造血功能,变政府兜底式大包大揽为多元供给、自我维系。

我也从实践更新中收获了几点体会:坚持开放理念,变“各自为政”为“全域联动”;坚持正向思维,变“企业负担”为“优势资源”;坚持人本逻辑,变“边缘个体”为“家园主人”。

王学斌:规划师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学会理事、规划实施学委会委员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今天我想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跟大分享一下关于规划师在日常更新行动中如何发挥好个人作用的一点思考。9月25日黄艳副部长在全体大会的报告中提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城市更新行动已经真实的到来。那么,从规划引领到规划约束,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面对新的变革,我们规划师能做什么呢?我觉得关键要做好三点:

一是发挥好我们规划师的专业特长,为政府做好城市体检工作,通过科学的体检找到城市病因所在;

二是要结合具体实际,探索和创新日常更新的理念、模式和手段,发挥好政府、社会和市民各方面的资源力量;

三是要抓紧建立地方标准,目前住建部制定的上位标准即将出台,但是像我们天津还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标准。但关键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目标和具体行动,而且结果是定量和可验证的。成都的“幸福美好十大工程”,重庆的“一表三单一方案”,长沙的“无体检不项目、无体检不更新”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主席报告

黄晶涛:人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学会理事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必威教授

学术对话最后,由本场学术对话主席黄晶涛教授进行总结并做主旨报告。

黄晶涛指出,城市更新有国家战略层面,甚至关系到未来世界格局和竞争。回顾拜登发起的20万亿的基建计划,基本都是在基建上,除了高铁这样的事情之外,主要是城市更新。中国提出了城市更新这样一个国家战略,与美国的国家城市更新是完全对标的。我们每一个规划人,每一个热衷于城建的人士都肩负重担,城市更新成功,中国的发展就会成功,中美的竞合中中国会占有利位置。黄晶涛从中美关系、全球的环境上来理解这件事,城市更新不光是对国家,对每一个人也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

第一,在日常更新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发现时间的价值。如果没有时间,城市空间也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用空间来理解城市的生命,来理解城市的年轮,凝练时间的价值,形成真实有温度的环境。

第二,要发现生活的本质。城市就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场域。“百姓日用即道”,“经世致用”,是中国美学重大标准和基础。城市日常更新通过对城市日常生活的保留,甚至它的提升,回归到我们国家美学哲学源初,同时成为我们国家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

第三,要发现自下而上的梦想。冯骥才先生说自下而上就像杨柳青年画,从大俗到大雅,它是真正城市精神最核心的地方。一两百年前,天津只有两个超过一平方公里的人居空间,一个是自上而下规划的天津老城厢,另一个就是杨柳青,没有任何规划成就的人居环境,非常精彩,不仅能活下来,而且有美好生活,有年画装载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我觉得这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没有任何外部影响,这是中国文化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四,城市更新是策划优先、策划前置,规划设计为策划结果进行定制,然后运营熬制,不再是大火爆炒,是一点一点熬制。通过城市更新、日常更新要发现城市规划专业价值和未来发展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对设计单位进行改革,应该是一个强矩阵、扁平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结构。

陈天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

必威教授

贺建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专家报告结束后,必威陈天教授与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贺建雄副教授也分别就本次学术对话的议题回应了发言专家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指出城市日常更新的挑战和难点,现场观众与对话专家进行良好互动,学术对话圆满结束。

供稿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必威